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

[quick note]Kellogg/Northwest

昨天去聽Kellogg的座談會,是第一次聽這種留學的講座,還挺有趣的,也有一些特別的感受 -- 所謂的壓力、競爭跟優秀同時混雜在一起的氣氛,讓人有一點緊張 (很大一點)。趁還有記憶來taking some notes…




Kellogg Northwest


USNews 2008 rank :5




  • Kellogg最有名的學者當然是Philip Kotler,我想念過行銷課的人敢說不認識他大概都畢不了業。
  • 即使如此,座談會的學長仍然要強調,Kellogg的finance等其他科目並不弱。
  • 芝加哥非常的漂亮,四季分明。
  • Kellogg的學生活動非常的活躍,有四十幾個club,這些club某種程度上是跟上課一樣重要的互動,也是擴大network的方法。
  • 承上,因為學院非常強調實作,所以甚至有「由學生來設計課程」的program。
  • 2007畢業的校友,最大一部份還是進了麥肯錫Orz
  • 唸完二年要四百萬
  • 創業的氣氛聽不出來倒底強不強,可能沒有standford的濃烈,但也不像數理很強的CMU的務實。(這是在洗手間聽到的XD)
  • 對(來申請的)學生的要求,聽來是希望積極、外向、組織能力強的。
  • the average annaul salary of those Kellogger prior to Kellogg is higher than 60K USD

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

[轉錄]什麼是糖水片

芭樂攤 (by Kyle~)

因為要講什麼是芭樂/糖水片照,特地挑了一張芭樂攤的照片XD


平常看的攝影類blog多是以照片分享為主,講述概念的倒是比較少訂閱。今天聽到一個似乎已經流行一陣子的說法 -- 糖水片,我覺得有些值得多想一下的,以下轉錄部份文章…




蕭沉什麼是糖水片?


1:只有技術/沒有藝術




許多糖水片都是很講攝影技術性的,比如光圈-焦距-白平衡-感光度-曝光-色彩-色溫-飽和度-明暗-虛實-景深-層次-反差等等,甚至也講究所用的相機-鏡頭-膠捲及其它設備之類。他們對「美」的理解,更多其實就是技術;同時也把這些通過各種技術所拍出來的片子誤以為就是藝術了。




我以前講過,藝術的基本特徵是「模仿現實/提煉現實/超越現實」,三階段缺一不可;而更高的層次則是「思想就是藝術」。糖水片多半隻停留在「模仿現實」的階段上,雖有少部分可達到「提煉現實」這一層,但絕無「超越現實」的思想高度。許多糖水片往往還把「美化現實」誤解為就是「美」乃至「超越現實」,這其實是糖水片的最大癥結所在。「美化」絕不是美,只是虛假粉飾,像糖衣炮彈,是騙人的東西。




城市「寫真照相館」所拍出來的照片就是這種「美化」出來的典型糖水片。這種寫真並不是將某人的優點進行藝術性的放大或誇張表現,而是全力掩蓋某人的缺點,比如用描眉或畫眼影的化妝手段把小眼睛變大,用拍攝時的柔光鏡效果來掩蓋某人臉上的皺紋之類。那人的眼睛雖大了,但不是她了;那人臉上的皺紋雖沒了,但那張有血有肉的臉也沒了……而照片反映出的最終結果只能是那人的一張假臉!




2:只有構圖/沒有意圖




凡是平面視覺的東西就有構圖,諸如對角線-平行線-三角形-圓形-梯形-對稱 -不對稱-面積-體積-顏色比例-深淺比例-遠近關係-虛實關係-主次關係-輕重關係等等。但這些只是視覺和構圖素養問題,是一張好照片所包含的一部分因素,並不是全部或者重點。重要的是你的這張照片想幹什麼?想表達什麼?倘若攝影人只把構圖看作是一張照片頂頂要緊的事,其構圖就是拍這張照片的意圖的話,我以為同樣是把構圖誤認作了「美」,其充其量只是「形式美」而已,除此之外,你在那張照片裡就再也看不到什麼東西了。




比如花卉類的照片,絕大多數隻有色彩-光暈-造型-構圖。再比如自然風光類的照片,那山-那水-那雲-那月-那樹-那石等等,體現的也僅是構圖與光影技術;許多畫面效果雖不乏「清新剔透」或「煙雨朦朧」,有的甚而也「美化」了那個自然風光,所謂色彩豔麗-畫面乾淨之類,並以此認為「美」,這也正是我下邊要講的「只有感官美/沒有心靈美」的問題。




3:只有感官美/沒有心靈美




給人的感官造成一種表相的「美」,其實很容易達成。這就如同讓你看見一位「美女」,無非是一張漂亮臉蛋和魔鬼身材而已,三陪小姐就能辦到。至於那位「美女」的心靈是否美,有無文化修養-倫理道德-豐富氣質等等,其實稍有人生閱歷者,皆能從她的言談舉止中一眼看個八九不離十。這也正所謂「大家閨秀」與「小姐身子丫環命」之類女子間的區別。




這位蕭先生言語很犀利,確實打中了目前各大相簿的多是那些只能看,沒有靈魂的照片的現象。但說法似乎太苛,刻薄了點。


一般來說,我從開始拍照之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在走糖水片路線 (轉成台灣的說法應該叫芭樂片),自己雖然自以為清高不去拍mm、不去拍大家都在拍的東西,但其實也沒什麼重大的突破,絕大多數時候,我連糖水片都拍不好。不過今天看到DCView的攝影達人部落格的高手前輩cybermajor一篇文章,我就覺得我的看法跟這位蕭先生一樣都太狹隘了,以下一樣是轉錄部份文章:




cybermajor 糖水片的是與非


不可否認地,「糖水片」(芭樂照)的產生大都是基於「技術」、「構圖」、「感官美」、「慣性」、「假相(非真相)」、「衝動」......,從攝影新手開始,學習拍照的技術、習慣相機的構圖、體驗感官美、養成隨手即拍的慣性、用假相美化真相、衝動地開始某些艱苦的拍照過程......。對所有喜愛拍照的人來說,技術進步了、構圖受到稱讚、照片被觀眾喜愛、技巧為人效法、衝動與堅持(慣性)感染了其他同好,這些成就感是正面的、積極的,或許帶著幾分虛榮心,但是想到自己的影像既然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,這就是很單純地「開心地拍照」。沒有什麼不好,也無分高低。


......


拍攝「糖水片」至少就技術面來說,是一個拍攝「合格的照片」的訓練。練習相機操作、模式選擇、曝光掌握、快門/光圈的控制、影像後製等等,比較在同一個地點的其他網友的拍攝,瞭解自己的缺點。拍攝糖水片一點也不是什麼墮落的事情,這是學習攝影的過程之一。
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糖水片也很容易讓人沈溺在「挖~~你拍的好美喔」的虛榮心之中,很多糖水片本身大都是因為畫面內容的美,而不是「拍的好美」,這一點觀眾並不需要、也不一定能瞭解,但是拍照的人卻是要時時牢記在心裡,自己拍下的照片到底是拍得好還是因為畫面的美麗,以免陷入為了滿足糖水片的內容而拍照的無底洞。


攝影就像是說話、寫文章一樣,只要有觀眾(聽眾),就是一種表達。語言有不同、中文的話更是有文言文、白話文的區別。「糖水片」是一種攝影的語言、文體,一眼就明瞭的事物並不就是沒有意義。「糖水片」對我來說,有訓練攝影技術的意義,有表現攝影器材性能的意義,有展現後製技巧的意義,有炫耀拍到大景、去過哪些景點的意義......但這些都是對於我自己(拍攝者)的意義,站在觀眾的立場嚴格講起來並不是一種表達。無論是什麼照片,因為覺得太淺而不屑,或是一下子看不懂、無法理解而拒絕往來的話,都是一種損失。


攝影是一種包容,包容從「感官美」到「心靈美」,所有的美麗。身為觀眾要有欣賞所有照片的胸懷,身為照片作者要懂得分辨美麗的意義。而糖水片的是與非,就一點都不重要了。




今天之前我都沒有看過這位cybermajor的文章,不過這篇blog post真的讓我受教了。

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cram school


補習班?是白色的牆壁加上閃鑠不定的日光燈,還是數不盡的粉筆灰加上奮筆疾書的字跡,是口沫橫飛的空氣,還是一群群穿著制服的孩子,還是一再滑落又一再推回去的眼鏡,是一直沒電的錄音筆,還是一本又一本像是放在聚寶盆裡長出來的講義,是狹長的走道配上擁擠的樓梯,還是停不了的叫賣聲,希望你趕快坐下來吃飯的渴望。


我也不知道補習班該是什麼樣子。